中心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动态  学术会议



 

2020年10月21日,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员会理事、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吕立杰教授受邀为教育学院研究生作线上专题讲座,题目为“课程设计中的‘大概念’:含义及实施要点”。中心主任裘指挥教授主持报告。

吕教授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对课程设计中的“大概念”进行了阐述,首先是“大概念”的提出及理论依据;其次是“大概念”的含义、类型与层级;最后是关于课程设计中“大概念”的实施要点。

讲座的开始,吕教授从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布鲁纳的观点出发,阐明了知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经验中所提取的,知识形成后又进一步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因此知识具有构造性与发展性。吕教授通过讲述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论,即有意义学习的方式之一就是概念同化,引入学校的学习就是构建学习者头脑中知识结构、概念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将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那么个体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的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呢?吕教授就该问题指出了专家与新手的差异:专家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是丰富的、有序的,并且专家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知识与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围绕重要概念组织起来的,是更高位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专家会根据核心概念或重要观点进行思考,随情境的不同灵活运用头脑中的知识。而对新手而言,知识是孤立的、杂乱的、无序的。因此,个体拥有优质知识结构就能“像专家一样思考”。而学校的课程就要帮助学生构建优质知识结构,吕教授指出学校要确立课程中重要的、关键的概念,这个观念就是串联其他课程内容的支点,并且将这些概念联系起来,从而促进知识迁移与综合性地解决问题。

吕教授表示,广义的“大概念”指的是在认知结构化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方式,是为避免课程内容零散、庞杂,用居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核心概念或若干课程核心位置的抽象概念整合相关知识、原理、技能、活动等课程内容要素,形成有关联的课程内容组块。狭义的“大概念”指的是对不同层级核心概念理解后的对意义的推论性表达。吕教授特别强调,“大概念”的本质在于核心与理解,“大概念”是一种核心概念,而非基础概念,并且学生要通过对各个概念的理解来形成“大概念”,这样才有助于迁移、调取、利用。在大概念的类型上,吕教授指出了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思维与技能概念、学科本质概念四种类型。在大概念的层级上,吕教授引出了埃里克森对概念的分级,埃里克森等人将概念分为五个层级,即主题事实、概念、概括、原理、理论。

在有关大概念课程设计的实施方面,吕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教学过程中应提供大单元载体,单元是回应课程设计结构化思路最好的教学载体。其次,教学应强调对概念的深度理解,教师要站在学科本质的高度,用概括性的、本质的理解对学习的事实性内容进行高站位的审视,引领学生从事实性知识走向概括性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同样重要,教师要选择有“潜能”的学习材料,即学习材料要与头脑中的固着点建立联系、为大概念的理解提供事实、信息等。在教学过程中,情境设置应隐含新知的基本要素,还要和学生经验产生关联。最后,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为学习者创造自主、合作、体验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实现自主的自我建构。

在这次的讲座中,吕教授详细讲述了课程设计中“大概念”的含义及实施要点,同学们受益匪浅。